现塔为17世纪末重建。登塔顶而望,东见江天云水,西是万里长江,南边镇江山林,北为小镇瓜洲,令人心旷神怡。
慈寿塔旁的观音阁中,陈列着金山寺四件镇寺之宝—公元前9世纪周宣王时铸造的周鼎、3世纪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孟获时缴获的铜鼓、明文徵明手绘金山图和苏东坡的玉带。
观音阁旁便是宋代名僧佛印法师方丈室。佛印曾经是金山、焦山二寺住持,是苏东坡的好友,二人经常在这里吟诗作画,论公案,打机锋。
东南山腰楞伽台是一座三重楼阁,傍山驳石,建筑奇巧,每登一级,均疑无去路却曲径通幽,苏东坡曾应佛印之托在此处写《楞伽经》。
金山寺内原有苏东坡与佛印的铜像,东坡身边一小童捧玉带,佛印旁侧一小沙弥挟衲裙,生动传神,惜毁于大火中。但现在的大殿后最北边有雕刻,在佛印山居前一老僧与两个小和尚欢欢喜喜地送一位官员上路,一个小和尚手拿一条玉带,中间的老僧就是佛印,官员是苏东坡。这场景讲的是一个有名的故事:
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相知甚深,相处不拘形迹。苏东坡赴任杭州,经过镇江来看望佛印。佛印正要去为僧众说法,见苏东坡直入方丈室,便开玩笑说:“此间无坐处。”
苏东坡也随口开玩笑答道:“那就暂借佛印四大(肢)用禅床作座。”苏东坡所说的“四大”是佛家语,指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要索:地、水、火、风。
佛印见苏东坡居然班门弄斧,有意难他一难,便与苏东坡打赌:“山僧有一问,学士道得,便传坐;道不得,即输玉带。”苏东坡自恃才气横溢,欣然答应。
佛印问:“既然四大皆空,五蕴非有,居士向哪里坐?”东坡百思不得其解,只得解下玉带相赠,佛印也以衲裙一幅相报。
如此机锋,传为佛门的一段佳话。
苏东坡曾写诗纪曰:
病骨难堪玉带围,钝根仍落剑锋机。
欲教乞食歌姬院,故与云山旧衲衣。
金山寺历史文学作品
几度夕阳红,禅寺依旧在,金山寺之所以历久不衰,并非因为其奇特的建筑格局,而是因为它深厚的历史积淀。一千多年来,它默默见证了多少朝代兴亡,迎接过多少文人墨客,又冷眼看尽了多少世事,与所有历史文化古迹一样,金山寺“真正的宝藏”其实就蕴藏在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当中。我们要认真品味它的内涵,努力找寻它的历史印迹,莫让真实的历史永远沉寂、随东去的大江消逝。以下列出部分与镇江金山寺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。
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同人小说网http://tongren.me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